2019中国医学装备大会 | 复星杏脉携手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打造急性脑卒中人工智能诊疗平台
2019-07-25

7月18日-21日,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磁共振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在苏州举行,政府领导、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医院院长、国内外知名医学领域企业代表近万人参会。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李跃华教授受邀参加此次会议的医学影像AI科研平台研讨会,并在会上分享了与杏脉合作急性脑卒中人工智能诊疗平台的研究成果,展示了AI在急性脑卒中影像学中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为急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带来的创新性改变。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的头号杀手,2016年共造成全球1520万人死亡。在我国,脑血管疾病的负担更加严重。《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指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公民的首要致死病因,且近十年间发病率不断攀升,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且存在不确定性,更严重的是,这种疾病在我国还有年轻化的趋势,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比美国早了10岁。卒中发病后,每耽误一分钟,大脑就将丢失190万神经元;一旦脑组织缺血6小时,人体将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脑卒中的抢救医生需要争分夺秒争取黄金救治时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脑卒中面前,我们只能坐以待毙。杏脉研发团队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合作的急性脑卒中人工智能诊疗平台,涵盖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全线辅助诊断产品矩阵,已经通过了海量真实临床数据的测算验证,其中AI所显现出的精准和稳定性都优于传统测算方法,能够助力医生跑赢卒中黄金抢救时效。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急性脑卒中评估系统

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凶险,病情变化快,致死致残率高,超过70%的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或累及脑室,3个月内的死亡率为20%~30%,因此排除外出血是卒中病人检查第一步。除了出血定量指标,血肿扩大也是显著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因为血肿扩大存在于40%的颅内出血患者中,是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的一项独立预测因素。 李跃华教授提到,和杏脉合作研发的基于颅脑NCCT的自动化血肿检出急性脑卒中AI评估系统,可以自动分析CT扫描影像,自动勾画出血区域、自动测量出血容积、明确诊断出血部位及血量和占位效应等,一旦识别出疑似卒中的病人就会在6分钟内给医生发送警告信息。在涉及300份CT扫描的研究中,杏脉急性脑卒中AI评估系统在95%以上的脑卒中案例中都表现出了“快”的优势,比影像专家们平均快52分钟,大大缩短了干预时间,让救治更及时,而这对急性脑卒中的恢复而言是非常关键的。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评估系统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检测中,有一个难点是医生需要使用灌注成像生成多个模态的脑部数据以观察病人脑部包括血液流速,血液流量等信息方能确定诊断。由于多模态的介入,医生需要不断反复观察多个数据方能得到诊断结果,该过程十分耗时耗力。

另外,脑部CT图像是通过对患者脑部区域逐层扫描得到的三维数据。但是,目前医生大多基于二维的切片进行观察诊断,使得病灶识别与分割结果在三维空间中缺乏连续性。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李跃华教授与杏脉科研团队研发的基于颅脑NCCT/CT血管成像/CT灌注的多模型CT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评估系统的目的正是解决这两大问题。

李跃华教授在研讨会上介绍,这套系统不仅能为医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全自动化精细识别脑卒中病灶的解决方案,还可以为医生在三维空间中重构出患者的病灶区域,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并及时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虽然之前已经有学者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灶检测任务中尝试使用深度学习技术以取得更好的分割精度,但受限于数据质量,计算能力和模型优化等因素,模型的准确率仍无法达到落地到医院等实际应用场景的水平。而杏脉科技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研发的这套系统凭借优质的数据来源与出色的深度学习网络设计,协助影像科医生敏锐诊断卒中症状,从而为患者赢得脑卒中救治黄金期,降低手术风险,增加有效抢救率、全面提升脑卒中的治愈比例。

杏脉科技秉承“人工智能缔造全球10亿家庭健康生活”的使命,用AI赋能医疗、以科技呵护生命,杏脉不仅要做中国最大的脑卒中AI智能诊疗平台,更要做全球领先的脑卒中AI智能诊疗平台。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